廖珪如
因為一無所有,所以我勇敢
學經歷
-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
- 新時代台灣雜誌社記者
- 台灣記者協會執行秘書
- 林濁水競選辦公室助理
簡介
關於參選,原在我人生規劃之外,如果要問我為什麼點頭?為什麼登記?說穿了一句話:「一無所有」。
親愛的朋友們,因為一無所有,所以我可以勇敢。在第三社會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,很多曾經你以為可以期待的那些「進步中年」們,為了捍衛自己那只能短暫存在的、不知從何說起的一點點金錢、權力,和自己也搞不清楚的「聲望」而踟躕甚至冷漠。
這些明哲保身的「進步中年」們,最後在我心裡成了聲「汪」。
很遺憾的,這塊貧瘠的土地,並沒有進步中年們願意來救它。雲林原本富庶美麗,我的出生地虎尾,擁有全台灣最大的糖廠;我讀中學的西螺鎮,擁有的文化資產更是豐饒,但這些美好,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。
雲林的每一個子民,都要因為這塊土地上腐敗的政權,而失去他們原本所擁有的一切。台西麥寮的人民,正在失去他們的工作、健康、尊嚴、土地。湖山水庫的建立,正在讓我們失去美麗的山林和物種。
罪惡瘋狂地掃過整個縣城。濁水溪捲起的風沙,迷濛了子民的眼,雲林人永遠都在退讓、妥協,有些人甚至只能期待卑微的回饋金。縣裡幾乎要剩孤獨的老人和無助的青年。青年們也許想遠離家鄉,找尋夢想,然而城鄉差距的教育,哪裡有夢可追?
就在這一年,我最愛的阿嬤過世的這一年,有很多時後我突然深呼吸,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?
為了什麼要離開我摯愛的阿嬤?為了什麼我回不了這個家鄉,而在台北四處流浪?當阿嬤住院時,我還在接些稿子賺賺零錢,假裝自己有工作,一周只能回雲林看她一次。有時候,甚至不敢面對自己對於這塊土地的矛盾。
當學弟妹跟我說到台西訪調時,我只能傻傻地回答:沒有六輕,雲林人要靠什麼生活?這迷思雖然很快打破,但是,就那一刻的矛盾,就足以證明雲林人是如何將自己劃到一個沒有希望的角落。
我不想永遠得不到救贖,更不想對自己生長的土地遍體鱗傷而視而不見。
我二十五歲。世俗的一切,我一無所有,但我有一顆柔軟的心,貼近這塊土地的脈動。我聽到這塊土地在哭泣,所以,我願意。
是的!我願意,我會努力。即使可能不會成功。
葉介庭
人物:七年級
大家好。自我介紹要說些什麼呢?大致上,應該是講我自己的背景,從哪裡來,之類的東西吧!換句話說,也就是「我的家在哪裡」。雖然住過很多地方,可是一想到我的家在哪裡,我卻很難講出一個簡單的答案,因為家不只是住過的地方,家還要是可以給我溫暖,隨時都歡迎我的地方。
人在美國,卻總是覺得台灣才是我的故鄉;回到台灣,又覺得跟小時候的台灣差了很多,幾乎認不出來。小時候的台灣是轉角的暗暗的雜貨店,熱騰騰的肉 粽,公園亭子裡下棋的伯伯,學校的園遊會;長大後回頭看到的台灣是華麗撩亂的台北東區,前中正紀念堂的鬧劇,沒有大腦只有仇恨的談話性節目,以及一個不知 道下面的路該怎麼走的社會。
雖然如此我還是以台灣人為榮,因為在台灣的一群人讓我感覺到溫暖。
第三社會是我的家。希望大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一點溫暖。
(小時候生長在台灣桃園縣大溪鎮員樹林,十歲的時候搬家到紐約,在波士頓劍橋的哈佛大學讀了四年的化學跟台語之後,陸陸續續做過醫院義工,化學助教,英文老師,國會遊說,餐廳經理,目前就讀哈佛法學院,也擔任哈佛亞洲法律學會會長)
Hi everyone. I think usually when people do self introductions, they talk about where they're from; in other words, "where is my home." Even though I've lived in quite a few places, I still have a hard time talking about where my home is. Because a home isn't just a place, but it's a place that makes me feel warm, a place that always welcomes me.
Even though I live in America I feel that Taiwan is my home, but when I'm actually in Taiwan it's so different I hardly recognize it. When I was little, Taiwan was: the corner family store, steaming pork buns, old grandpas playing chess in the park, and school festivals; but now, Taiwan is: exorbitant night life, the former Chiang Kai-shek Memorial controversy, trash talking TV programs that are filled with hatred, and a society that is still hesitant.
But I am still proud to be from Taiwan, because many people in Taiwan still make me feel warm.
The Third Society, is my home. Hope you'll find warmth here too.
陳宗延
人物:七年級
陳宗延,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出生,畢業於台南一中,曾任159期校刊主編,台大醫學系新生。
願意試著注視人如注視文字,願意解剖──社會層面猶過於病理層面──以筆與解剖刀。願意以溫柔彌補一切無可轉化的錯過。願意開懷的笑。願意從此多說 幾句話,在最信任的或不那麼信任的人之前。願意相信所有熱情渙散的終端仍有餘地橫眉冷對。願意從群眾裡發現孤獨,獨坐時生產熱鬧。願意成為一個除了憂傷美 好,偶爾也能帶來些許快樂美好或者甜蜜美好的人。
「來,告訴我一些持久的事,比我們的心情改變得更慢的,以你深情、無畏的眼光。」
孫有蓉
人物:七年級
我,孫有蓉,是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學生。
大學以來,一連串的活動、一連串的學生自治、一連串的學術,我鍾情於用我溫暖的筆冷靜、鋒利地重述世界的樣貌;而知識、熱情、理想、友情是我通往夢想的梯。
蕭立應
推廣生活美學的陶藝創作家
-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
- 台客藍手工陶作坊負責人
- 2005年日本陶藝之森駐村創作
「台客藍」,原名為台灣客家藍,有其玩味之雙關語。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手創工房,以陶藝為主,佐客家相關文化創意商品為其創作方向,讓地方特色產品,透過手創方式,更具獨一無二的價值,同時透過手作的觸感,讓消費者感受手創美學之誠心。
生活陶藝v.s.客家美食
蕭立應
*本文引用自「客遊世界趁年輕」http://blog.xuite.net/ihakka/dream/4832692
近年來,台灣的客家美食漸受矚目,陶藝家蕭立應認為,若能結合飲食與陶藝,營造出精緻的客家食文化,是一件很棒的事。於是,他前往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駐村三個月,創作、參訪、觀察、省思,探求陶器於藝術和生活槓桿的平衡元素。
受啟蒙老師-留日陶藝家劉鎮洲影響,蕭立應一直嚮往赴日本研修。日本飲食所呈現的簡約與精緻並容風格,是擁有哲學碩士學位的他,拿捏生活陶追求的境界。 「吃,不是只講究食材的烹調方式和養生功能而已,更應重視食物與食器搭配的色彩、質感所帶來的愉悅感。」這是他主張的飲食層次:「因為吃不只是味蕾上的感 覺,還是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。」
生活陶普遍使用於日本家庭。一般用餐,一家四口需求的食器近三十個,宴客場合,每位賓客一套餐具就涵蓋近二十種陶食器。同期在陶藝之森駐村的日本女 藝術家告訴蕭立應:「日本婦女選購陶器是一項傳統。」蕭立應十分欣羨,他說:「台灣社會也曾經有這樣的傳統,現在則完全被免洗餐具取代了。」
陶藝之森所在的信樂高原,有超過五百年的製陶歷史,和日本其他產陶區一樣,都是採用當地陶土,創造深具地方特色的作品。自然而然,陶產業即是推動文化觀光的中心。
聽起來似乎與台灣鶯歌鎮性質雷同。蕭立應立即對照說:「但是,這裡的店家堅持賣獨家風格的作品,不過度商業化和工業化,才是它吸引國內和國際觀光客 的原因。」此外,這些擁有古窯的市鎮,一致利用歷史空間作為陶器陳列館,以及陶藝家的工作室,再規劃出藝術歷史之道,或散步、或搭車,遊客體驗的是小鎮亦 古亦今的風情。
「台灣傳統的三合院和新興的民宿,是不是也能朝文化觀光發展?」蕭立應自問又自答:「保持自我特色,才有躍上國際的潛力。」道理不難懂,難得的是讓觀念成為共識,把珍惜文化、愛好藝術視為現代生活不可變的新傳統。
提到信樂火祭與再現金山古窯行動,蕭立應神情再添振奮。扛著火把上山參拜陶器神社,回程踏著太鼓樂的節奏走在田埂間,前方點點星火,夜空怒放七彩光 芒,旅人的心裡起了溫暖的感動。連續四天四夜的守窯,村民不分男女老少自願輪班,熾紅的窯火照亮全村共同的生命歸屬。「我想,社區共同體就是這樣子凝聚共 同價值,在不同的階層裡繼續深耕下去。」
火是燒陶的必備媒介,熱情是陶藝家的必要動力。蕭立應希望開個展義賣作品,做為募集生活陶推廣基金的起步。更遠一些的未來,他期盼回屏東佳冬老家實現「人生三館」夢想-擁有自己的陶藝館、餐館和旅館,兼顧創作、生活與營造社區的理念。
葛皇濱
人物:六年級
高雄市人,高雄中學、東海大學歷史系、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。
曾任社區大學主管五年,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(NAPCU)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(SLAT)。
現為第三社會工作室主任。
聯絡方式:hbger0526_at_gmail.com、0960-044578
楊蕙如
人物:六年級
- 現職:
- 學歷:成功大學歷史系畢、澳洲昆士蘭大學 MBA(肄)
青年人是政治的良心基礎,創意是社會前進的活力。已經厭倦政治惡鬥或是族群撕裂的年輕人,不一定要選擇逃避或是遠離。用獨特創新的方式,參予或是支持其它有理想的政黨,也許能夠匯聚成一種改變的力量。
我推薦第三社會這個政治運動,以及所有仍然懷抱夢想而努力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