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立應
推廣生活美學的陶藝創作家
-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
- 台客藍手工陶作坊負責人
- 2005年日本陶藝之森駐村創作
生活陶藝v.s.客家美食
蕭立應*本文引用自「客遊世界趁年輕」http://blog.xuite.net/ihakka/dream/4832692
近年來,台灣的客家美食漸受矚目,陶藝家蕭立應認為,若能結合飲食與陶藝,營造出精緻的客家食文化,是一件很棒的事。於是,他前往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駐村三個月,創作、參訪、觀察、省思,探求陶器於藝術和生活槓桿的平衡元素。
受啟蒙老師-留日陶藝家劉鎮洲影響,蕭立應一直嚮往赴日本研修。日本飲食所呈現的簡約與精緻並容風格,是擁有哲學碩士學位的他,拿捏生活陶追求的境界。 「吃,不是只講究食材的烹調方式和養生功能而已,更應重視食物與食器搭配的色彩、質感所帶來的愉悅感。」這是他主張的飲食層次:「因為吃不只是味蕾上的感 覺,還是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。」
生活陶普遍使用於日本家庭。一般用餐,一家四口需求的食器近三十個,宴客場合,每位賓客一套餐具就涵蓋近二十種陶食器。同期在陶藝之森駐村的日本女 藝術家告訴蕭立應:「日本婦女選購陶器是一項傳統。」蕭立應十分欣羨,他說:「台灣社會也曾經有這樣的傳統,現在則完全被免洗餐具取代了。」
陶藝之森所在的信樂高原,有超過五百年的製陶歷史,和日本其他產陶區一樣,都是採用當地陶土,創造深具地方特色的作品。自然而然,陶產業即是推動文化觀光的中心。
聽起來似乎與台灣鶯歌鎮性質雷同。蕭立應立即對照說:「但是,這裡的店家堅持賣獨家風格的作品,不過度商業化和工業化,才是它吸引國內和國際觀光客 的原因。」此外,這些擁有古窯的市鎮,一致利用歷史空間作為陶器陳列館,以及陶藝家的工作室,再規劃出藝術歷史之道,或散步、或搭車,遊客體驗的是小鎮亦 古亦今的風情。
「台灣傳統的三合院和新興的民宿,是不是也能朝文化觀光發展?」蕭立應自問又自答:「保持自我特色,才有躍上國際的潛力。」道理不難懂,難得的是讓觀念成為共識,把珍惜文化、愛好藝術視為現代生活不可變的新傳統。
提到信樂火祭與再現金山古窯行動,蕭立應神情再添振奮。扛著火把上山參拜陶器神社,回程踏著太鼓樂的節奏走在田埂間,前方點點星火,夜空怒放七彩光 芒,旅人的心裡起了溫暖的感動。連續四天四夜的守窯,村民不分男女老少自願輪班,熾紅的窯火照亮全村共同的生命歸屬。「我想,社區共同體就是這樣子凝聚共 同價值,在不同的階層裡繼續深耕下去。」
火是燒陶的必備媒介,熱情是陶藝家的必要動力。蕭立應希望開個展義賣作品,做為募集生活陶推廣基金的起步。更遠一些的未來,他期盼回屏東佳冬老家實現「人生三館」夢想-擁有自己的陶藝館、餐館和旅館,兼顧創作、生活與營造社區的理念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